為什么春秋戰國時代要叫春秋?
時間:2021/01/16 11:35 | 分類:春秋戰國以下文字資料是由(歷史新知網www.bailongxu.com)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后發布的內容,讓我們趕快一起來看一下吧!
春秋,得名于魯史「春秋」,是諸侯互相兼并稱霸的時代,戰爭頻繁。國內政爭亦多。原本為諸侯之長的周王國變為諸侯利用的工具,只是在重要諸侯上場時稍微亮相而已。初期是鄭國天下,在初期到中期之間,齊國開始強盛,楚國索性稱王,由周王國的邦聯中脫離,與周王國南北對峙。中期至后期,皆是晉與楚的兩國爭霸期。后期以東南方的吳、越為重心。
春秋或戰國, 其實都是所謂的東周時代, 一般中國史學的斷代點, 是以平王東遷到三家分晉為春秋時代; 三家分晉到秦統一期間為戰國.
春秋一詞, 自是源自孔子的著作; 戰國一詞則是在西漢起開始被大量使用.
周王朝以平王東遷這個事件做為東西周的分期, 它的意義在于周王室的尊嚴被封建體系外的游牧民族踐踏, 這象征王權的衰弱. 其后王朝的政治重心轉至強而有力的諸侯國, 雖然諸侯稱霸, 但春秋時代政治上大體還是以封建禮法為核心價值, 稱霸者也必須打著尊王的旗號, 不過隨著社會變動越來越激烈, 周公以來的封建體制也就開始崩解.
至于戰國比起春秋的變化更是驚天動地, 列國稱王, 戰爭不受禮法節制, 動輒 ... 人盈城, 井田制完全崩解, 諸國間完全講究實力.
以晉國的大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領土做為戰國時代的開始, 司馬光資治通鑒的觀點是一個經典: 三家分晉固然是駁逆禮法, 應接受譴責, 但周王室竟然承認三家分晉的正當性, 策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, 周王自己毀了禮法, 這最后一道護衛王室尊嚴的長城, 后來諸國更加輕蔑周王室, 甚至消滅王室, 何怪之有?
春秋時期(前770年—前476年)或稱春秋時代,簡稱春秋。東周的一個時期。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,群雄紛爭,齊桓公、晉文公、宋襄公、秦穆公、楚莊王相繼稱霸,史稱「春秋五霸」。(一說是齊桓公、晉文公、楚莊王、吳王闔閭、越王勾踐)。春秋時期之后是戰國時期。春秋時期的得名,是因孔子修訂《春秋》而得名。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(前722年)到魯哀公十四年(前481年)的歷史?,F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,一般從周平王元年(前770年)東周立國起,到周敬王四十四年(前476年)為止,稱為「春秋時期」。